对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撤军的认识

2007年7 月29日 / 其他转载 / 没有评论 / 2,458次

许多人概叹1962中国战胜印度后没有占住藏南九万平方公里土地,甚至更进一步,灭了印度,饮马印度洋,立万世强国基业,就连中国最好的军事理论家刘亚洲将军都有此说。

但我们在责怪之前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周边环境出发,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如果不撤军会有何后果?撤军真得就是吃了很大的亏吗?单凭一些人的一面之辞就大加埋怨,否定一切,首先对不起先烈,其次也是不负责任,不理性的。

依我看[与刘将军空军出身不同,我是从陆军角度看而不是单纯从战略利益上看,侧重点有所不同],1962年中国不是不想占住藏南那一大片土地,但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当时的领导人只能是先撤军,而非急进。撤军绝对不是错误的,至于以后引起那么多不利的后果,也是没有办法或者当时预料不到的事。更何况,现在面临的问题并非解决不了,而当时如果决策失误,引发的后果远比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要严重的多。

一、从军事上讲,战争行为尤其是面对面交战的陆战,有个“度”,越过了这个“度”,超常使用部队,最后只能带来战争的失败,这在战史上不胜枚举,[战争论]中讲这一方面讲得最好。当时我军到了麦克马洪线后,已经到了战争的“临界点”,再往前攻虽然也可以,印军太弱,但也实在是打不下去了————根本的原因还是后勤跟不上。自己的事自己知道,虽然藏族老乡支持,但部队离补给线太远,补给跟不上,战前准备时,一发迫击炮弹,藏族老乡从拉萨背到前线要两个月!虽然后勤可以取用于敌,但其势也难持久。我军打到传统习惯线,印军的轻型坦克已经参战,装甲部队正从后方飞速赶来,还未来得及动用的空军正在蠢蠢欲动,印度国内已经进行了军事动员,老百姓群情激昂,准备与中国决一死战。印度当时对华开战可不缺民意,当时尼赫鲁政府为了转嫁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向曾经的朋友中国开战,在宣传上下了很大功夫,印度国内的反华情绪高涨,战前周总理曾经亲赴印度,试图挽回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周总理那样的口才、人格魅力都挽回不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可见关系恶化到何等程度。中印之间现在的相互仇视,并不是因为中国在战争中战胜了印度,而是中印关系在此之前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中方完全是被逼到绝路,才不得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还击。

印度这样的大国,军队就算再没有战斗力,但它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它大国的资源人力,加上超级大国的支持,从初期的打击中清醒过来后,并不是易与之辈;装备上印军有超级大国的支援,除了轻武器外,在其它方面还占优势,托超级大国的福,当时印军就已经实现了直升机补给,达到了先进水平,这在高原条件下是个很大的便利条件,它的总指挥考尔就是在战败后坐直升机逃走的,不然最高指挥都被逮住,那印军的丑出得就太大了;后勤补给比中国军队充足得多,再说印军也不全是草包,基本上能达到国民党杂牌部队中较好的的水平,在几十个打一个的情况下真能把人撑死。而我军经过一段时间作战后,已经是粮弹皆无,高原条件下体力也到了极限,部队士气仍高,但后勤接济不上,援军上不来,参战部队实际上已经是强驽之末了。一月之内以四万之众破大国、灭强军,斩将夺旗,已经是军事史上少有的光辉业绩,也到了极限;强求这样的部队去高歌猛进,打到新德里,饮马印度洋,超出部队的实际能力而招致失败,是指挥员对部队的不负责任;因而失去今后震慑强敌的威名,是战略家的败笔;从全局角度看,将部队撤回来是正确的,给了印方以最大程度的打击,将它整个国家打傻了,占尽了上风,想打就打想撤就撤,来去如风,挥洒自如,这一仗胜得漂亮,撤得也漂亮,要知道,战争中最难的不是进攻,而是撤退,此仗打完,我军大摇大摆地撤回来———实际上并不是全撤了回来,边境线上所有的战略制高点都被我们占了[领土损失并不如宣传中那么大,宣传是为今后采取动作留下伏笔],形成了中印边境线上我军居高临下的局面。并给印军留下了对中国军队深深的恐惧感,保证了中印边界四十年的平静,超过了保证三十年和平的预期,并且打破了列强利用印度向中国发难的企图,战争的目的是完全达到了,并且超额完成。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这样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凡事皆有度,战争 作为人类斗争的最高形式,更是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度,逾越了这个“度”,就是违反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只能带来战争的失败,徒留悔恨。

第二是从中印边界的地形看,中印边界东线向中国一侧多为高山,向印方一侧则地势平缓。藏南那块土地多为平原,利于攻不利于守,谁占住了不好守,对中方如此,对印方同样如此。我军当时由高山乘势而下,如转圆石于千仞之上,确实打得印军落花流水、狼奔豕突,但部队皆为轻装,远离后方炮兵火力支援,没有任何重武器,连火箭筒、无后座力炮这样的随伴火器都没有弹药了。如果与印军在平原上列阵攻防,以我军的轻装部队,后继无援,后勤保障困难,与印度举国动员的大军对抗,并不占太大胜面。即使当时站住脚 ,以后要在这块背靠高原的平地上放多少兵?恐怕不是一两个军就能打发得了的,那块地方能容多少人居住?印度几十年经营后才往这里迁来了七百万人口,中国当时就算占住了,能从遥远的内地迁来多少人?数百万人,是那么好动的吗?更何况还要翻过喜马拉雅山!如果这块土地这么好占,那么用不着1962年后迁,大清朝以前就被汉人住满了!就算能克服困难迁来几百万人,并且全民皆兵,但平原攻防必需的坦克大炮之类重装备,现代化战争所需的大量补给从哪来,难道从天上飞过去不成?总之这是块飞地,并不好守,还不如说是个军事上的大包袱,背上了才知道太重。藏南地形,于印方确实有后勤补给方便的优势,但也有限,现在印军在那里驻了20多万大军,兵力兵器上都占了优势,主要任务却是防守而非进攻,地形的因素是个重要原因。

尼赫鲁当时向中国动武,正是因为看到藏南的这种地形,估计中国守不住,加上国际形势有利,中国国内又恰逢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才很有把握地认为中国不敢还手。从战略战术上上讲,它动手确实是有天时地利人和,只是尼赫鲁不知兵,用的将领实在太蠢,胃口又太大,占了藏南才发觉守不住,就想占住整个西藏。结果登山未遂,被打下去了,朝鲜战争印度没有参战,中国军队在朝鲜的胜利,反倒让旁观的印度更加浮躁,觉得中国能行,自己肯定也可以 ,军事强国不过如此,跃跃欲试地也想建立在战场上击败强国,确立自己的大国地位。战前印军对自己的实力极有信心,印度媒体甚至有“一个印度兵能敌得过十个中国兵”的狂言,就这么不知彼又不知已兴冲冲地上了战场,正应了“骄兵必败”的兵家常言。满把好牌,硬是让印度打了个满盘皆输。战略上印度占了优势,但在战术上,印方是一塌糊涂,结果被中国打了个落花流水,丢尽了脸,***当时是以精妙的军事谋略,将印度军队引到了一个必败无疑的战场,并乘势发力,其势险、节短,动于九天之上,将印军打得万劫不复。妙手回春,将这盘死棋硬是下活了。但先天的不利因素难以弥补,那块地方怎么很难保得住,能有现在的有利态势已经很不错了。

同时还有个气候因素,当时***在指挥战役时,非常巧妙的利用了西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边界作战我军大胜后,战事全过程连中间休战期间历时仅月余,又快打快撤,未等印度缓过气就撤了回来。刚撤回大雪就封住了山,战场时机天候把握地精妙绝伦,等印度明白过劲来急于报复时,西藏已经大雪封山,欲攻无路;到第二年开冻,作战的态势已经完全变了,中方的防御已经完成,结果是印度到现在也没能报了一箭之仇,恐怕今后也没有什么机会。如果当时部队不撤,后路被大雪封住,援兵不继,粮弹无补,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的情况是中方利于速战,难于持久。而印度到底是在家门口打仗,后勤补给方便,兵源雄厚,利于久战;它兵败之后急于翻本,甘于自降身价,为了取得军事支援,连不结盟运动首领的好名声都不要了;对美苏都作出了极大的让步,当时促狭的美国人给了印度几飞机老式武器装备,却在机场上打开后舱口,向全世界来个大展览,举世大哗,印度的国际威望降到了冰点。印度可以说是丢尽了脸忍气吞声,才换来了超级大国的援助,等它把家当都当了买了家伙来复仇时,敌人不见了,好象一个虚胖的病号,好不容易买来一柄大锤,竭尽全力举 了起来,准备砸下去时,敌人突然走了,这柄大锤扔也不是,举着也不是,实在的恶心透了,最糟糕地是,这柄大锤到现在了印度还高高举着呢!

中印边界战争后印度是在领土上占了些便宜,但也给自己戴上了一个紧箍咒,失去了中国这样一个万万惹不得的朋友,换来了地缘环境上的恶化,还有中国在西藏数百枚导弹的威胁,而且数十万大军窝在高山下,攻不象攻,防不象防,哭笑不得。我军在中印边界上虽然兵力兵器上并不占上风,但战术上西线一直保持着攻势,东线防守也绰绰有余,战略上通过支持缅甸和巴基斯坦,紧紧遏制住了印度可能的动作,实际上占着优势,一是地形有利,二是1962年后兵威尚在,三是边境问题上理直气壮,这一切,全赖***当时巧妙的运用天候地形,主席用兵真如神哪。

二、从中国当时的周边环境看,中国当时的主要军事实力并不在西藏,西藏问题当时还不是问题,东南沿海,中苏边境,国内问题,三年自然灾害-----,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战争,人民解放军的任务不是占领别国的领土,当时的情况是中国国内问题重重,周边列强虎视眈眈,一个不好,八国联军又扑过来了。列强所忌者无非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建立的威名而已,这是中国傲立于东方的最大资本,恐怕也是中国当时手中唯一的本钱。如果这一仗解放军败了,后果不堪设想。此战后,列强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中国军队不是好惹的,还是不要打什么歪主意的好。又过了几年,美军在越南被北越游击队搞得焦头烂额,当时的如果当时解放军不撤,跟印度这个实力雄厚的大国争一城一地之得失,鹿死谁手还真不容乐观。

至于能不能把那九万平方公里土地夺回来,只能看子孙后代的本事了,抱怨没有抓住那个时机占住那块地方?你去试试,我军撤回来时,印度的32万大军正忙着挖工事,准备应付我军下一步的进攻,实际上如果它缓过气明白过劲来,我们那四万军队再能打,恐怕也挡不住一个实力并不弱于中国的国家的进攻,如果当时我军不撤回来,恐怕战争的最后结果就不是这个样了。如果当时中国有现在的实力,如果人民解放军大部分在西藏,那当然可以,就是把印度灭国也不是不可能,但问题是如果当时国力有这么强,印度也决不会有那个胆量来跟中国过招,这个仗根本就打不起来,也不会有那个机会,毕竟中国不可能主动向印度动手,去抢那块领土,那就有点太霸道了。

三、***当时撤军并不是因为什么封建帝王思想影响,相反这体现了一代军事天才无以伦比的预见能力,和勇于吸取教训的胸怀,因为历史上我们是有前车之鉴的-----朝鲜战场上第二次战役我军大胜,第三次战役中美军已经从当头棒击中清醒过来,我军后勤也跟不上,仗没有那么好打了(和中印边界战争大胜后形势差不多,甚至还要好一些),当时的前敌总指挥彭德怀建议部队转入防守,当时也只有他一人这么建议,但国内和前线将士都是群情激昂,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后从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举个不大恰当的比喻,就象穷叫花子突然中了彩票,不头脑发热就怪了,***也是人,也有同样的历史情感,也会犯人都会犯的错误,被胜利冲得脑袋有点发昏,加上苏联顾问极力撺掇,于是强令彭德怀发动第四次战役,越过了战争行为的“度”,过度使用了部队,结果怎么样?我就不多说了,只举一点,可以说,如果当时照彭德怀的意见办,可能台湾问题早就解决了!听台湾人现在在那里说三道四,什么西藏这么大一块领土中国都不要,却非要紧紧钉住台湾那三万平方公里,好象台湾很光荣似的-----它们是什么东西,有本事叫它来试试?远溯中华民国那会,它就没打过什么象样的仗,战略战术,内战外战没一样拿得出来的。藏南那块土地说起来还是国民党守土无能,让印度先占了去的。它有什么资格评论***?一窝小人,难怪会出陈水扁这种怪胎。

第四次战役我军吃了亏,***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将失利的责任全部揽下,一代兵家胸怀如此,真若云海崖岸,令后人高山仰止。这样的兵家,战略思维军事指挥能力已经是炉火纯青,怎么会考虑不到这些问题?至于现在夺回领土难度大,但只要中印不签定边界条约,正式承认印度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我军就有机会,并不是绝不可能之事。但指望当时***乘胜追击,拿下新德里,饮马印度洋,永绝后患,那就有点象现在的独生子女们那样太“望父成龙”了,自己不争气,责怪爹妈没本事干什么?

四、今后能否夺回那片领土也不必过分悲观,有人看到印度拼命发展军力,尤其是它的山地部队又多又大又凶,全是强悍的山地部族士兵,个子大,胡子长,阅兵的时候个个蓄着那么长的胡子,手里举把大刀,看起来很是威风,反观自己又很失望,认为失去了1962年的机会,印军强大了,中国失去了唯一夺回领土的机会,因此大发牢骚,讲怪话。我军山地部队不是印军山地部队的对手吗?直到如今,印军也不是什么象样的军队,战斗力自己吹出来的更多一些,它那只山地部队算什么?从政治角度看,保持这么大的山地部队,是印军为了向国人交待:“你们看我们一直在努力,一定要打败中国人,我们没有白吃干饭吗!”从军事角度看,这么大的山地部队是天大的笑话,用处也不大,十个师,世界最大的山地部队,打山地战用得了这么多兵吗?十几万部队进山,挤在山沟里,在现代条件下纯粹是找死,后勤都供不上,更甭提打仗了,攻则不敢,防则无用,还不如解散了算了,印度现在正在考虑减少山地部队的规模,自己给自己消消肿。相比下我军就要清醒得多,只组建了一个山地旅,兵不在多在于精,在中印边界东线,那样的地形,现代条件下一个旅足够应付印度山地部队的挑衅了,也只能容下这么多部队,至于说我军山地部队不如印军,那更是扯蛋,我军是干什么起家的?山地战,打游击,山地战需要什么部队?就是中国军队这样全都是十八九岁血气方刚小伙子组成的部队。印度军队采用的是英军兵制,以一个地区甚至一个部族的兵员组成一个部队,印地族本族并不是什么强悍的民族,打仗并不在行,印军山地部队多半是什么廓尔喀营,拉普阿特营------由山地部族组成的部队,所以大家认为它挺行,这种部队组成方式听起来挺好,大家都是本乡本土,相互熟悉好指挥,儿子老子甚至爷孙俩可以在一个军营里服役,时间长了就是一个大问题———军队不是家丁,战争不是血亲复仇,这么一窝窝的,时间长了,可以想见是什么景象,固化,呆板,一成不变。体现在军事体制上,是军中净是三十多岁的胡子兵,一个营里甚至有五十多岁的老士官,父子甚至爷孙在一个兵营里服役,这样的奇景全世界恐怕也不多见。所以印军打仗很呆,四十年前如此,现在也好不到哪去。

另外还有一点,部族武装真的厉害吗?恐怕不见得,现在早就不是成吉思汗时代了,今天的军队,要有文化,有头脑,会用脑子打仗,山地部族武装最欠缺的恐怕就是这一点,早在朝鲜战争时期我军就与土耳其的胡子兵交过手,见识过部族武装是个什么东西,当时它不适合现代战争的毛病就已经暴露无遗。顽固如约翰牛也在马岛战争后解散了自己曾立下“汗马功劳”的廓尔喀部队,是廓欠喀兵不忠心吗?是廓尔喀部队耗资太大,英国人养不起吗?明显都不是,这是世界军事体制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大势所趋,英军是跟上潮流罢了。别人不要的,印度却当宝一样又拣起来,明显得与世界军事潮流脱节,印度文化抱残守缺,在军队体制上暴露无遗。

什么样的部队最有战斗力?和婚姻一样,离得越远,甚至是异族通婚,生下的孩子最漂亮、也最聪明,文化融合,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凑在一起的部队最有战斗力,因为这样的部队没有一个地区所固有的特性,没有特征就是最大的特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只要有共同语言交流,能集思广益,这样的部队血是活的,最聪明,打仗的时候最难猜度,最不好对付,比如美军,比如法国雇佣兵团。而印度山地部队明显不是这种部队,战斗力如何并不好说,起码它有先天性的问题,不会象宣传中的那么强大。对我军山地部队战斗力的怀疑是不公平也不符合军事常识的。我们应该相信中国山地部队的实力,并不一定现在生活好了,年轻人骄气,部队就失去战斗力了,此消彼长,中国的山地部队并不一定就比印度的胡子兵差。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后中方虽然在领土上在些吃亏,但并不是太大的亏,起码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大,并且留有伏笔。一旦我军从东南沿海腾出手来,印军的日子就不会好过了。何时能夺回那片领土,并非没有机会,全世界唯一能制住南亚猛虎的只有中国,对于印度,中国拥有生杀大权,占有天然的优势,夺回藏南领土,并不是不可能,当然这要在印度犯下与1962年相同的错误的前提下,在中印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事中,中国不会先动手。

也不要看印度现在发展势头挺快,就惊呼什么“南亚虎”挑战“中国龙”。它现在的发展势头并不如1962年,那时候它比现在象强国大国多了,中印两国实力的对比,还是1962年的时候印度要富强一些。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印度与中国之间已经有了一个相当大的差距,印度要想赶上中国,恐怕仍有二十年路要走。它的国内问题重重,内政并不稳定,如果认真修道保法,抚恤百姓,积蓄实力,赶上中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问题又出在它引以为自豪的“民主体制”上,它有民主体制,而无民主文化,这样的民主体制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民粹主义,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动辄靠战争解决问题。加上印度历史上又缺乏成型的军事文化,在战争问题上在所有世界大国中是最浮躁的,它一旦强大,不向外扩张不可能,通过战争转嫁国内政治危机几乎是必然的,它还是会走向1962年的老路,在陆地上向中国挑战它会慎重,除非中国发生内乱,否则它不敢。但不等于不敢向其它世界大国挑战,1962年超级大国利用中国把印度这个可能对自己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初生之虎打成了病猫,今天它强大了,还是会沉不住气,继续在战争问题上犯浮躁病,而印度与真正的军事强国较量,并不乐观,中国只管稳稳坐在西藏,等着看它演出好戏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