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高药价怪圈?

2011年11 月29日 / 郎咸平说 / 没有评论 / 2,109次

据媒体报道,从1998年至今,发改委已经出台28份下调药价文件,但药价虚高现象仍然存在。出厂价0.6元的药品到患者手中高出了2000%。为什么我们的药价这么贵?为什么我们的医改这么难?我曾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一书中,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目前,根据医疗卫生领域急需解决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首先是有64.3%的人认为看病贵,大病重病看不起,这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其次是有42%的人说医院看病的流程很不合理,不是以人为本的,到医院看个小病都得楼上楼下跑,来回折腾好几趟。有人调侃说,我们不该怪我们的医院,医院之所以让我们这样跑来跑去的,是因为爱护我们。你想啊,我们去医院看病的人很多都是因为感冒这种病,就是因为医院的不以人为本,我们就必须楼上楼下跑,比如说挂号到五楼,看病到二楼,小便到七楼,我们这样来回跑一下,弄不好病就好了。所以说,我们中国人去医院看病,很多不是医生治好的,而是拖好的,因此我们还得感谢我们这么糟糕的医院,正是因为他们从不以人为本,阴差阳错地治好了不少感冒病,省了不少药。除了这两个不满意外,还有一个大多数老百姓都不满意的,那就是药价太贵。我们的医改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医改的本质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的医改到底该改哪些地方。

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特怪异,药厂跟医生挂钩。我们的药厂找了一堆销售员,天天往医生那里跑。我们的保险公司是不成气候的,而且保险公司的目录药都是便宜的药,但是由于药厂和医生挂钩,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就不愿意开保险目录里的药,因为都太便宜了嘛,我们的医生喜欢用药厂生产的价钱贵的药,这样医院才有高额收益,医生才能从中拿回扣。没办法,这些医院和医生认为他们也要创收嘛。而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又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毛病。听到我们老百姓抱怨药价高了,我们的政府就直接强迫药品降价。2009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对基本药品的零售价实行限价,与当时政府规定的零售指导价相比,有45%的药品降价,有49%的药品价格没有做调整,有6%的短缺药品价格有所提高,从总体上看药价下降了25%,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老百姓去医院看病,医生本来只给你开一种药的,现在却开十种药,也就是说,药价虽然降了,但我们的负担反而更重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因为我们完全没有搞清楚问题的本质,其实,只要不把药厂跟医生挂钩的问题解决掉的话,医改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

但是如果政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就必须要知道究竟有多少利益牵扯在里面。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医生群体的回扣是完全来自于药厂的,所以要想成功地推动医改,就不能让医生和药厂挂钩。正是由于医生和药厂挂钩,医生给病人开贵点的药就可以按比例抽成,这个抽成是会摊到药的成本中去的,所以药越来越贵,医生却感觉越来越爽,药厂也不会做亏本生意,到最后买单的肯定又是我们老百姓了,其实这是个恶性循环,搞得现在老百姓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大病重病看不起。

我最近看到一个新闻,感觉挺悲哀的。一个癌症病人去医院看病,医院的各个科室都忙坏了,忙什么呢?忙着抢病人啊,连小儿科、泌尿科、妇产科都在抢这个肝癌病人。读者奇怪吗?其实你也不用感到那么奇怪,道理很简单嘛,因为得了重病的病人都愿意花大钱看病的,这对医院来讲有很大油水的,所以,每个科室都要抢,哪个科室抢着这个大肥羊,哪个科室就能多创效益,医生就能多拿回扣。真搞不懂,现在这些医生的医德都跑到哪里去了。
?如何能够有效地将医生跟药厂切割开,就是我们医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先解决掉这个问题,我们的医改才有可能成功,我看目前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一个好的模式,媒体把它叫做“高州模式”。说的就是广东的高州,在粤西山区,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甲医院,但是现在火得很厉害。其实我认为,高州实际上还只是一个经验,并不能说是一个模式。

首先谈谈高州的药事委员会,我们每个医院都有这种委员会,只不过有时候叫法不同而已,就是随机抽几个医生,大家一起来定个目录,但是这些医生在定目录的时候,是不允许和任何药厂的人接触的。其实这个还不算是高州医院成功的真正原因,真正成功的原因在于对制度的执行,高州医院的医生开的药,必须在药事委员会开的目录范围之内,他们执行的过程中,要比别的医院彻底一点,而且每天早上专家组要到临床科室随机检查,这样就能实现有效的监督。按照他们医院自己讲的话,7年下来,它们节省了1.3亿元。

其实,我觉得高州医院的成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高州经验最大的亮点是在不小心的情况下,让医生和药厂脱了钩。医院效益不好,医生的薪水自然就低,医院为了不让医生的日子过得太难,就决定将医院的利润分一部分给医生,也就是在医院的收入里扣掉成本之后的利润,医生可以分个大概百分之三四十。这样的话,医生自然就希望医院能有更好的效益。那如何才能使医院的效益更好呢?自然是能有更多的病人来医院看病,那如何才能让病人选择来这家医院看病呢?医院就想办法了,他们在门口立出了个“少花钱、治好病、治大病”的招牌。当然,光立个这样的招牌是不行的,关键还是在执行上。对于高州医院的医生来说,按照招牌说的做呢,就会有很多病人来看病,那医院的效益自然就好了,医生也因此能分到更多的利润。而如果药的价格上去了呢,来看病的人就少了,利润空间就小了,医生分成也就少了,所以医生自己就不愿意让药品价格上去,他们自主地就把成本压下来了,所以他们一般不用进口药,2009年高州医院开出的全部西药当中进口的只占4.5%,40元以下的针剂占总针剂量的83%,他们的采购简直比深圳的代工厂还专业。他们对成本的控制,包括库存能力的控制都非常强,高州医院的库存总额为购进总额的0.015%,保持这样的数据简直比丰田的零库存管理还要厉害,为什么他们的成本这么低?就是因为他们透过医生分成利润,而不小心地切割了医生和药厂的勾结。在高州医院,如果医生用昂贵的药,那你就是与所有其他医生为敌,而在其他医院,情况正好相反,如果你这个医生用便宜的药,那就是与所有其他医生为敌。但是高州经验推动下来的结果竟然是提高了医生的收入。我们的数据显示,高州医院医生的年收入大概是10万到20万,这种小地方能有10万到20万的年收入,已经算很不错了。此外,高州人民医院2009年的利润也高达6.1%,最后是医生赚钱了,医院也赚钱了。而且财政补贴大概只占他们总收入的0.11%,远远低于全国的7.4%。

另外,我希望我们不要像过去一样,一看到媒体在捧这个高州模式就又跑去高州学习考察,学来学去,到最后又只学到表面现象。我觉得高州模式有一个最重要的思维,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那就是如何用一套有创意的方法让药和医生分开,不但让双方都没有什么损失,反而能让双方都受益。因为,要知道,只要其中任何一方利益损失了,它就会再次结合在一起。高州模式就是不小心透过利润这个点,把药和医生分开了,这当然不仅仅是制度上的一个创新,更是因为他们严格地执行了,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这才是高州经验的精髓。其实说到底,切割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患者得到实惠。我们的老祖宗说过,要视民如伤,他的意思是说要像呵护自己的伤口一样来呵护自己的子民,所以,医改的核心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提交评论